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要闻 - 正文

学术要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郝时远研究员做客“三峡·求索大讲坛”

本网讯(通讯员 李雪儿 唐婷)6月26日上午,由社会科学发展研究院、三峡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民族学院、三峡大学湖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三峡大学宜昌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承办的求索大讲坛第一百五十五讲在G-1203会议室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郝时远研究员应邀作了题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大象之思”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民族学院学术院长董建辉教授主持。民族学院全体师生聆听了讲座。

郝时远研究员以2021年四川三星堆遗址象牙出土和云南亚洲象群北上事件为切入点,系统梳理中国人象关系的三千年变迁史。他通过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揭示了大象生境从黄河流域南迁至西双版纳的生态轨迹,指出气候变迁与人类活动是导致象群萎缩的主因。在解读“象齿焚身”历史典故时,他深刻剖析了古代象牙消费背后的生态伦理矛盾,并对比古今中外象群保护案例,阐释了从“焚牙护象”到建设亚洲象国家公园的现代生态保护实践。此外,他还通过非洲象“不长牙”的基因变异现象,揭示了生物为应对人类捕杀而做出的进化选择。

郝时远研究员还重点探讨了中国古代朝贡体系中的驯象政治。从汉代南越献象到元代“象轿”北上,从明代广西捕象到清代廓尔喀贡象,驯象活动始终与边疆治理、族际关系紧密交织,这些历史经验为当代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提供了重要启示。他指出,我国始终坚持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进行创新探索,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董建辉教授在总结讲话中指出,本次讲座以跨学科视角深化了对生态文明的学术思考,兼具历史纵深与现实关怀,不仅丰富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内涵,也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

部门通讯员:彭娟      部门审核员:王彦淞     初审:童虹宇      终审:杨叶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