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要闻 - 正文

学术要闻

我校水利与环境学院博士研究生在化学领域国际顶刊《德国应用化学》发表重要研究成果

本网讯(通讯员 袁喜) 近日,我校水利与环境学院博士研究生李张丽在导师黄应平教授的指导下,在化学领域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发表题为“Sustainability-Inspired Upcycling of Organophosphorus Pollutants into Phosphatic Fertilizer in a Continuous-Flow Reactor”的研究论文。李张丽博士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黄笛副教授、蓝贤勇教授、Didier Astruc教授和刘湘教授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为中科院一区TOP期刊,在全球化学界享有极高声誉。

有机磷污染物(如除草剂草甘膦及其代谢产物氨甲基磷酸等)的治理一直是环境领域的难题,传统处理方法仅仅考虑矿化降解,不仅效率低下,容易引发二次污染,而且没有有效实现其中磷元素的资源化利用。本研究首次开发了一种无金属催化的协同降解体系,通过过一硫酸盐(PMS)和过碳酸钠(SPC)的协同氧化作用,将有机磷污染物选择性降解为磷酸盐,并进一步通过鸟粪石沉淀法转化为磷肥,实现了有机磷污染物有效降解为无机磷并资源化转化为磷肥的目标。这一过程在自行设计搭建的连续流动反应器中完成,保障了污染物到资源的稳定、高效转化。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2/anie.202502408

此外,2025年李张丽博士还在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 and Energy《应用催化B》(影响因子:22.1,中科院一区Top期刊)发表了题为“Catalytic wastewater dephosphorization for phosphorus recycling to fertilizers”的研究成果。李张丽博士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刘湘教授、王少彬教授和黄笛副教授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工作提出了PMS/Br-体系选择性降解含氮有机磷为磷酸盐,并进一步转化为磷肥的处理工艺。

该研究提出含氮膦酸盐的选择性降解是通过触发含氮膦酸盐和PMS之间的电子转移过程来激活的,主要的活性物种为溴活性物种(HBrO)。含氮膦酸盐在PMS/Br-体系中的降解速率与膦酸盐的亲电/核指数等物理化学性质密切相关。本研究不仅展示了一种经济、高效的废水脱磷方法,同样为从废水中回收磷资源并将其转化为有价值的磷肥产品提供了一种简单、经济的途径。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apcatb.2025.125154 

人物介绍:

李张丽博士来自三峡大学水污染控制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为水力空化与污染控制。截至目前,她已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Appl. Catal. B: Environ. Energy及Langmuir等知名期刊发表了5篇高质量论文。

部门通讯员:何哲      部门审核员:陈巍     初审:杨晶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