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要闻 - 正文

学术要闻

三学者做客“求索大讲坛”

本网讯(通讯员 彭润芝 罗格 郜雨雨 叶芳) 近日,上海外国语大学柴明颎教授、华中科技大学许明武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安然教授应邀出席2024年首届翻译及跨文化教育国际会议暨“三峡·求索大讲坛”并作报告。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塞尔维亚、巴基斯坦、伊拉克、尼泊尔、马来西亚、泰国、孟加拉国等11个国家以及我国香港和内地知名高校的翻译及跨文化教育领域的学者和研究生共计300余人现场聆听报告。

柴明颎教授作了题为《从翻译经典到翻译产业——看翻译的产业化发展》的报告。报告从翻译经典为切入点,阐述了近现代以来翻译经典的范畴、翻译经典在促进东西方文化互鉴、助力民族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剖析了翻译产业化的发展历程及特点。他指出,翻译服务业与现代技术深度融合,尤其是网络技术、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在提升翻译服务质量和扩大产能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报告深入探讨了现代翻译过程中翻译人才的培养标准及翻译产品的质量要求、大数据和机器翻译容易导致的困扰、大语言模型应用中存在的不足。最后,柴明颎教授呼吁,翻译产业应加强专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养,培养具备优秀的专业素养、精湛的职业能力和优良的服务意识的从业人员,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全球市场需求,为推动中国乃至全球的翻译产业发展作出贡献。

许明武教授的学术报告《草原丝路典籍英译与传播——以<长春真人西游记>贝勒、韦利译本为例》,以草原丝路典籍译介为切入点,探究论证翻译的本质是“转换(译文生产)”与“传播(译本传播)”两大环节构成的动态生成过程。许教授分别以草原丝路典籍《长春真人西游记》的俄国著名汉学家贝勒和英国汉学家韦利的英文译本为实例,重现了两种不同版本译本的动态生成过程。他强调,贝勒译本站在 “立足中国文献,融通中西多学科,站在中国观察世界”的角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是向英语世界译介草原丝路文化的有益实践,对“草原丝绸之路”这一学术概念的提出具有启蒙作用,促进了丝路文化的域外传播与跨学科研究;韦利译本坚持服务读者、心系读者的译介思想,综合运用直译、音译和注释的翻译策略,有效推进了丝路文化的大众化传播。最后,他指出贝勒和韦利汉英译本共同推进了丝路文化在域外的顺利传播,他们的翻译实践再次证实了“社会文化语境”“译者行为”和“译本的传播与接受”三要素的互联互动组成了翻译的动态生成过程。

安然教授作了题为Understanding “Interculturalit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Yin-yang Philosophy的报告。报告中,她首先介绍了跨文化研究的背景,结合中国学生跨文化适应的案例,指出教育中的跨文化性既是学校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教学和学习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随后,她从中国古代阴阳哲学的视角深入探讨了跨文化性的五个特点。最后,报告总结指出,跨文化性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通过对话和文化适应,逐渐建立起一种平衡而动态且相互依赖关系的过程。

部门通讯员:张新英      部门审核员:李卫红     初审:杨晶      终审:杨叶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