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传真 - 正文

校友传真

侯静:乘风破浪的巾帼指挥官

【校友简介】侯静,女,全国三八红旗手,三峡大学1998届水利水电工程建筑专业毕业,现任中海油研究总院工程研究设计院海管结构首席工程师。

核心技术握手中

印象中的侯静,还是在2021年6月24日中央电视台的新闻特写——《深海巾帼》中。

镜头下,她身着工服、戴着黑色护目镜,身型高挑,步幅大且坚定,手持对讲机不时地发出指令,俨然一位运筹帷幄的女将。

待见到侯静本人,走路依然带风,一双奕奕有神的眼睛,闪着光和遮不住的英气。

“平时常有记者上船采访,当时并不知道是我的个人报道,不然表现肯定不会那么自然。”谈及视频中的真情流露,侯静笑言。洒脱、直率的个性凸显。

侯静与“深海一号”结缘于2015年。“是我运气好,从前期研究设计就加入到‘深海一号’项目组,毕竟这是我们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深水项目,赶上了。”

然而细聊下来不难发现,侯静所指的“幸运”,实则是多年阅历的积淀。

参加工作20多年来,从渤海的渤中油田、到东海的春晓气田、再转战南海的流花、荔湾、“深海一号”大气田,侯静一路南下,一路攻坚,水深也从5米、30米、300米直至1500米。

也正是那些年默默的积累和提升,内化为厚重的力量,赋予她十足的底气。

钢悬链立管广泛用于深水油气开发,一端连接海上浮式生产系统,一端连接海管,是海管内介质通往海上浮式生产系统的重要通道。

“深海一号”能源站的设计标准是30年不回坞,这给与之配套的钢悬链立管提出了很高的质量要求。

从当年的“略知皮毛”,到如今掌握国产钢悬链立管材制造核心技术,鲜为人知的是,所谓“运气好”的侯静,曾蹚过多少激流险滩。

“调研时我们发现,能够生产符合要求的钢悬链立管的厂家全球只有两家,其中一家来自德国。进行技术性谈判时,双方就仲裁地的选择产生了分歧,且对方态度强硬。”

“你们没有选择我们,咱们拭目以待。”侯静犹记得对方没有中标,临走时撂下的这句狠话。

这在侯静听来,伤害性不大,但侮辱性极强。“受制于人的滋味太难受了,必须研制国产钢悬链立管。”她暗下决心。

朝着这一目标,侯静带领团队与国内供货商,围绕力学性能指标、疲劳因素等,对管材进行了一年的联合研究、分析和试制。

“这个管材的配方,就像咱们炒菜一样,那个‘油盐酱醋’搁的比例是多少,要求非常高,这直接决定了管材的强度、韧性和硬度。”

“制管工艺也有严格的要求,后期加工需要车一下,车的坡度也有讲究,稍有不适便会造成应力集中,那么在这块儿它就是一个薄弱点,容易断裂。”

每一关都倾力投入,每一步都稳扎稳打。“索性结果不错,成了。”说这话时,侯静攥紧了手头的笔。牢牢握在手中的,还有关键核心技术。

据统计,国产钢悬链立管成功应用,在摆脱进口材料依赖的同时,节省费用2000万元。至此,我国成为第三个能够生产大口径厚壁无缝钢悬链立管管材的国家。

女将也是普通人

女将,便是刀枪不入的铁人么?当然不。

同为血肉之躯,侯静也是一个会愁、会怨、会崩溃的普通人。

钢悬链立管首次在国内应用,一旦铺设过程中出现失误或屈曲,就必须重新铺设。重担落在了侯静肩膀上。

她带领团队开展细致而周密的准备工作,海上施工关键作业连续40小时,仅用时10天就完成了国内首条钢悬链立管的自主铺设作业。

随后,她细化回接方案,组织召开5次审查会、3次回接沙盘演习,充分识别风险并制定应对措施。2021年2月28日,国内首条钢悬链立管的提拉回接作业仅用时20小时就顺利完成,用时仅为国外同类施工作业的一半。

“干完之后,我就站在那个201船上驾驶室的角落里哭。就是高兴啊,毕竟深水作业,不容许有半点失误。”

除了喜极而泣,还有压抑许久的释放。

2020年9月29日,“深海一号”接入崖城天然气管道水下带压开孔作业时,遇到突发情况。

“侯姐,开孔机内压力无法泄压,开孔机无法拆除。”闻此,侯静大为震惊。“之前做了很多试验,真没想到阀门本身会有问题。”

“这意味着开孔处阀门可能失效,导致崖城到香港的输气管道泄漏,经济损失数亿美元,这个数额太大了,简直无法想象。而且马上就是国庆节,要维稳。”多重压力向侯静袭来。

“马上启动应急预案。”在检查完开孔机密封状态、确保崖城管道安全后,侯静逐一梳理作业过程,并与陆地模拟试验进行对比。

“那年10月1日,又是中秋节,船上还给大家准备了蛋糕,但是谁也没有心情。我就静静看着那圆圆的月亮,哎呀,真的是想死的心都有了。”

“转念一想,大家都看着我呢,坚持这么久了,不能当逃兵啊。”靠着这份坚韧,熬过数个不眠之夜,通过增加阀门背压、快速泄压的方式,10月4日,阀门功能恢复,完成开孔机和主管线的隔离。

“这还不算完。我们认为现在的阀门处于‘带病状态’,要保证万无一失,要完成第二个球阀的安装,确保实现双隔离。但是,预报台风6日就要来。”

安装当天,阵风已达到9级。侯静站在甲板上,任海浪打在身上、脸上。工程项目组海上安装经理倪超实在心疼侯静,多次劝她先回房间休息。

侯静却说:“潜钟里有3条人命呢,他们在为我的项目拼命,我得看到他们安全回来才踏实。”

一个半小时后,潜钟安全回收。“不容易啊,真的是被台风追着屁股跑。”侯静感慨道,“记得那天,陆上支持的小伙伴发了一条朋友圈‘国庆假期从今天开始’,船上1米8的小伙子坐在地上哭。”

“那你呢,怎么宣泄?”

“我安慰完他们,就一个人跑到房间里默默地哭。”这一刻,侯静终于不再需要克制。

“哭完之后呢?”

“笑着走出去!哈哈哈……”侯静的回答多了几分俏皮可爱。

姐姐”自带使命感

“有侯姐在,就觉得安心!”开发项目组组块部技术经理董晓雨告诉记者。跟侯静经历过几次“惊心动魄”之后,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她就像定海神针一样”。

“叫着叫着,连姓都省了,都喊我‘姐姐’。”侯静笑得一脸甜蜜。

可仰望、可寄托,自有一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淡定与从容,这样的“姐姐”早已成为大家的主心骨。

于侯静而言,“姐姐”这个称呼与年龄无关,更多意味着一种使命感 。“他们信任我,才叫我‘姐姐’,我是有责任的。”

海上作业是大兵团式集体作战,施工高峰期集中了国内外尖端深水旗舰型船舶12艘,每日作业费用达2000余万元。

为了统筹庞大的作业团队、节约高昂的施工费用,自2020年开始海上作业以来,侯静一直驻扎在一线,安排每条船的作业内容和流程,制定见缝插针式作业计划,统筹船组24小时不间断协同作业。

一本本海上施工作业笔记,记录着她在一线连续奋战299天的辛苦付出,也见证了提前16天完成所有海上作业、节约费用上亿元的奇迹。

取得如此傲人的战绩,需要搭建一个精密的调配体系。侯静向记者展示了一张图片,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各种参数、时间、关键节点等,颜色分明,搭配有致。

“我将十几页的计划归纳为这样一个表格,一目了然。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去工作,你就会去想这个工作中间我哪一步没有做到,哪里我还需要再去完善、总结。”

“当然了,也离不开大家的团结和支持,大家对我十分关怀和包容,还有在外籍船时小伙伴的付出。”

“压力太大的时候,我会吃不下饭。‘小暖男们’特别细心,会煮好方便面给我端来,很感动,我没忍住,又哭了。”

深水多功能工程船“海洋石油287”,侯静在上面工作了很长时间,跟船上的小伙伴们彼此间也生出一份牵挂。

“有一次我待的外籍铺管船上4天都没有水果、青菜了,正好‘287’在附近,小伙伴们就跟我说‘姐姐你等着,给你送吃的’。”

“没想到,他们还写了精心留言:娘家口味,每一口都是温暖,记得给个好评!我能明显感受到,他们是打心底里想让我开心。”侯静感动于这种真挚而朴素的互动。

“深海一号”项目组施工期间,每天傍晚,侯静都会在甲板上走走,玩玩小米的解压玩具,听听《怒放的生命》,想想下一步的计划安排。

多年与海为伴、与水打交道,侯静也浸润着如流水般强大的韧性,以其独特的女性力量,为石油领域这个通常被视作男人的世界,平添一抹细腻与亮色。

“姐姐,你负责乘风破浪,我们负责保驾护航啊。”倪超吐露心声。

侯静说,这是她听过的最动人的告白。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抖音